乳业何以自信?来自呼和浩特的48小时观察
发布日期:2021-06-28 22:24:03 浏览次数:4 分类:技术文章

本文共 6504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1 分钟。

于更多人而言,拿着显微镜处处“挑刺”来敦促中国乳业不断奔涌向前,这是一件值得赞赏之事,但更要拿着望眼镜回望来路,穿越迷雾着眼前路。

一点财经 刘 煜|作者

严 睿|编辑

中国乳业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这样汹涌的舆论了。

对奶源品质的争论,对生鲜乳标准的争议以及对制奶技术的质疑逐渐在网络上交织成一种情绪:“外国的牛奶就是比中国的好”。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中国奶业早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历史性的变革”、“误导舆论的,要么不了解奶业,要么居心叵测”。

究竟哪一种论调更符合真相?

“人们不能喝着科技的奶,思想还停留在农耕时代。”一位乳业从业者对《一点财经》直言,现在的乳企大都是透明化工厂,如果消费者感兴趣,完全可以去中国的乳企里面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

哪怕体验一下中国乳业的可溯源系统?即便可溯源系统早已于2013年在乳品行业普及,在日常中却鲜少有人真正的去扫一扫,查看个究竟。时不时还有人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的感慨“金典牛奶盒上竟然贴有溯源码?” 、“一盒牛奶里也藏着高科技?”

知而后言,切莫自欺欺人。事实上,在每一瓶金典有机奶身上,都印有一个专属的有机码,目的是让每一个消费者享有“看得见的品质”。当扫码后输入瓶身顶部的生产日期和17位有机码1342033015170870,可见它来自“呼和浩特专属有机牧场”,该牧场占地383公顷。

随着不断下滑页面,它诞生的全过程也逐步展现于眼前,有机牧场——原奶检验——无菌生产——成品检验——认证查询,多个关键生产环节详细信息清晰展现,且标注有检验员名称以及专有机构认证等。

凡此种种,背后皆是中国乳企的负重前行。在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程勇说:“我只希望,未来这个社会可以变的更好一点。”而好牛奶和中国乳企也一样,肩负着安全与品质的责任,让未来更好一点。

2020年8月3日19点,当北京的列车抵达呼和浩特,一场中国牛奶的溯源之旅开启了。

| 在呼和浩特

在中国,一个城市汇集了两家世界乳业10强企业的总部,这里是呼和浩特。而得益于伊利、蒙牛两大乳企,呼和浩特的地理标签随之而变为中国“乳都”。

可以说,牛奶拉近了这座城市与外界的距离,很多时候外界与它只有一张“餐桌”那么远。17224平方千米的面积也仅略大于北京,但两者相比,如果说北京拥拥挤挤,呼和浩特则苍苍茫茫。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座位于世界公认的北纬41°至45°黄金奶源带上的城市,其温度与天气给了奶牛天然的生存空间。占地4000多亩的伊利集团刺勒川精品奶源基地即位于此,成千上万的奶牛在这里住宿,饮食,生活,工作。阴山下的敕勒川,空气纯净,日照充足,雨水充沛。

“奶源是决定乳品质量的关键一环,好牛奶来自生活舒适的奶牛。” 伊利刺勒川精品奶源基地的负责人说,它们吃的是标准配置的全株青贮和紫花苜蓿,进食后则卧在特制的“席梦思”沙床上,且享有社交、洗澡、听音乐以及按摩等时间。

宽敞明亮的挤奶大厅里,奶牛站上转盘式挤奶机,伴着舒缓的音乐悠闲挤奶……透过玻璃,可见现代化的设备完全取代传统挤奶工,每一头奶牛的产奶时间、产奶量都会在电脑中显示。完成挤奶,奶牛自行回到牛舍,整个过程安静有序。

“自动化程度太高了”,有人忍不住感慨。据统计,目前奶中国奶源自动化程度已经较高,机械化挤奶率接近100%。尤其是大型牧场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管理之下,如何确保每一头牛的健康,每一滴奶的安全?

每头奶牛都戴上了电子耳环,过安检的时候,就会显示它们的健康状况、产奶量等信息,确保“责任到牛”。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奶牛的“身份证”,“它内置芯片,同管理系统相连接,可以实时监控奶牛的产奶量、采食量、运动量和健康指数。而因为有了全自动的监管系统,牧场可以随时监控每一头奶牛的身体状况,保证每一滴牛奶都源自健康的奶牛。”

“如果一口奶出了问题,那我的责任可就大了”。奶源基地的负责人接过话茬说道。不过,标准化、科技化、规模化作业极大的规避了问题奶出现的可能性,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确保了原奶的品质。

挤出的原奶经过密闭管道,会直接进入早已等候在外的恒温4摄氏度的全封闭储奶罐中,再经由奶车运送到生产工厂。

“现在牧场里,从头到尾我接触不到一滴奶,挤奶管道直接就通向运输车了。”工作人员说,装车的地方有摄像头,车上有GPS,车子从出发到奶企的时间严格把控,原奶检测环节也是“只出不进”,根本无法往里添加东西。

“品质与安全把控,我们真不是说说而已”,这位负责人说。

乳业的产业链非常长,连着两头,一头连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另一头则连着当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通过技术联结、金融联结、产业联结、风险联结,伊利带动全产业链实现互利共赢。截至2020年6月30日,伊利累计为6768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扶持,累计融资金额为560.38亿元。

此外,伊利还通过嵌入式服务、SOP管理、智能管控等途径,加强奶源建设,带动500万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在呼和浩特,一家龙头乳企带动了一整条产业链的壮大,而这也仅仅只是中国乳业的一个缩影。

柯林斯在《基业常青》中提到:伟大的公司应该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如价值观、社会责任等,且必须具体可行。而这正是潘刚的追求 “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

| 在伊利

对某些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或许仅仅是流于形式,成为口号或挂在墙上的字而已。

伊利不太一样。价值观在伊利就像一杆称,一把标尺,大多具体业务和员工行为都是围绕着价值观的而展开的。

“品质是伊利的灵魂”。一位伊利员工对《一点财经》说,这不是一件很虚的事,他时刻在践行。在他的办公桌上,常年就只放着一本日历,一部电话机,连茶杯都有固定的位置,目的就是要养成精准管理——它内化于日常,让他做事有规矩;内化于企业运营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精准,最终实现品质保障。

对于品质的深刻认知,伊利将其提到了企业文化的首位。在伊利,人人都是质检员。员工自己“挑毛病”的事情很常见,其中在伊利内部广为流传着一个“拔毛刺”的事件:

一名员工有一天发现产品包装底部有划痕,虽然不明显,但仍坚决要求停机检查,绝不让有瑕疵的产品流向市场。最终,经地毯式排查后,在不足一米高的链条前,工作人员弯腰半蹲着、仰头进行检查,细致的用手抚摸,感受链条光滑度,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经过三个小时排查,终于发现一个长约一毫米的毛刺。

“拔毛刺”的背后是伊利对于品质的追求。品质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基石,而食品安全则是企业的生命线,为此伊利还在全球同行业内率先设置“质量标准三条线”法则,分别是国家标准线、企业标准线和内部控制线,不达标准不能进入市场。

正因为此,一杯好奶从牧场到餐桌,中间经由乳品工厂的生产环节中才会有如此繁琐的检测。在伊利,原奶不能立即用于生产,必须接受伊利多达117项指标的检测,只有全部合格,才会进入生产程序。

伊利工作人员介绍说,整个生产过程中牛奶全部在密闭管道中生产,从无菌灌装、无菌处理到包装出库,整个生产过程中看不到一滴牛奶,杜绝原奶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

在2008年7月建成投产的伊利集团奶粉全球样板工厂里,也可以看到从牧场挤出的牛奶经过运输来到工厂,经过“分离、均质以及超高温瞬时灭菌”三项核心技术处理后,由管路输送至缓冲罐中进行缓冲,随后则会流向灌装车间进行灌装。

在奶粉的质量管控方面,伊利的奶粉车间配备中心化验室,汇集全球最高端的检测仪器,包括岛津、安捷伦等品牌,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及酶标仪,确保对三聚氰胺的专项检测;气相色谱仪器,确保对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塑化剂专项检测。企业内控线检测项目多达1003项,高于国家标准。

如果说品质是伊利的根基,那么创新即是伊利的引擎。液态奶生产车间,智能化的机械臂代替了人工作业,整个车间几乎看不到人。在一排排生产线上,灌注、装盒、打包全自动化流程化作业,就连“贴吸管”这样的细节也都由机器来完成。

“一个机械臂能替代60个工人的工作量,从包装到码垛能同时支持4条生产线。”据伊利工作人员介绍,得益于康美罐装设备和利乐罐装设备,保证了牛奶生产全程高效无菌。

“我发现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伊利都将严控品质安全的理念渗透到其中,以确保每个环节的安全。通过严格的质量把关,给消费者上了一把健康锁。” 有同行者如此感慨,养牛、生产、包装等各个关键环节,伊利竟然生生做成了精密而严苛的技术活。

| 在中国

在奶源基地,奶牛从一出生即建立养殖档案,同时牛奶运输全程实现可视化GPS跟踪,入厂后采用条码扫描,随机编号检测;

在产业链中游,在亚洲最大的乳业智能仓储空间,部署了不同类型的码垛机器人,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并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对生产计划做出科学调节;

在产业链下游,通过大数据雷达平台洞察消费者深层需求,并最大限度满足。

这就是现如今中国乳企的发展状态,从牧场的“智能化生产”到液态奶生产基地的“智能制造”,再到消费者餐桌,一滴牛奶完成了它的“智慧之旅”。可以说,“现在我们的加工设备都是世界顶级的,我们企业拿出的加工水平包括奶源水平都是世界级的水平。”

“十几年以来,中国奶业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历史性的变革,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宽阔的阳光之路。”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针对近期针对中国奶业生鲜乳标准的一些舆论误导表示:有些人要么不了解奶业,要么居心叵测。

高鸿宾的愤慨并非毫无缘由。作为中国乳业的典型性代表,伊利的智慧化生产也代表着中国乳业的现实与高度。伊利的品质标准在中国又代表着什么?

查阅资料发现,10年来,伊利集团生鲜平均乳蛋白质从3.07g/100g实现连续增长,逐步达到2020年1到6月份的平均值3.28g/100g。而生鲜乳的菌落总数则从平均值21.87万/ml逐年递减到2020年1到6月的1.77万/ml。

远超国家标准的背后,伊利下的功夫不小。

伊利集团总裁助理云战友博士介绍称,从2010年开始,伊利推进100%规模化牧场奶源基地;100%应用TMR全混合营养日粮技术;100%全株青贮和紫花苜蓿的使用;100%安装和使用精准饲喂系统;100%配置奶牛卧床及开展舒适度项目;100%机械化挤奶;100%提供嵌入式服务。并推进牛群品质、饲草料质量和养殖技术的全面提升。

“好牛奶不会仅仅满足于国家标准(蛋白质含量、菌群数、体细胞数等),它应该对整个行业发展有促进与带动作用。” 云战友如是说,国标是底线,出于国情保证了用奶安全,而更高的生产标准,以及更加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则是提高消费者信心的关键所在。

其实除了伊利,中国生鲜乳的质量,如今整体质量标准也都远超国标。2018年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鲜乳乳蛋白含量平均值为3.25g/100g,乳脂肪含量平均值为3.84g/100g,菌落总数平均值为29.5万CFU/mL,均远高于国家标准。

农业部数据也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219890批次,合格率99.9%,黄曲霉素M1、铅、铬、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等监测指标样品抽检合格率为100%。

对于国产奶的看法,人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固化某种认知模式,并深陷其中。事实上,饱受质疑的中国乳制品在食品30多个大类中连续数年检测合格率都是最高的。

| 在路上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说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外国的牛奶就一定比中国的好?

一位消费者直言:“关注饮奶安全、关注产品质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如果粗暴的通过’国产’或者‘进口’来定义产品质量,这就是不分是非区直了”。

在调研过程中,当问及“你所期待的好牛奶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时,其实更多人只有简单的好喝与不好喝等直观感受,买牛奶看的是销量以及价格,更依赖于商超推销人员的推荐。至于指标是什么?它又代表什么含义?这离普通消费者还很远。比如在常温奶和巴氏奶的选择上,总有人争议哪一种更营养。事实上,根据乳业从业人员的说法,两者营养指标几乎无差异,只要严格执行生产工艺流程、符合存储要求都很安全,依据个人饮用习惯选择就好。

自我没有标准、没有判断,当有不同声音出现时,引起恐慌情绪就在所难免。自我没有标准、没有判断,当说到“外国的牛奶比中国的好”之时,便会附声迎合。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拿中国国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鲜乳主要指标对比来看,在蛋白质、脂肪、菌落总数三大指标方面,中国标准比美国、日本要严格得多,只是比欧盟标准低一些。

但云战友解释称,这是因为中国的标准是每车奶都必须达标,否则就要倒掉,而欧盟的标准是计算两个月的几何平均数,一次不合格通知企业、两次警告、三次以上才会拒收。

更进一步细化指标来看,以伊利生鲜乳为例,蛋白质方面,2015年伊利生鲜乳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3.18,2020年上半年为3.28,欧盟标准为2.9;微生物(菌落总数)水平,2015年伊利为4.45万,2020年上半年为1.77万,欧盟标准为≤10万;其他诸如脂肪含量、体细胞等指标,2015年至今,伊利的情况均高于国家标准,而且符合欧盟标准。

在大众日常饮用的灭菌乳产品上,中国的产品质量如何?

以纯牛奶蛋白质含量为例,伊利纯牛奶为3.2g、金典纯牛奶为3.6g、金典有机纯牛奶和金典娟珊纯牛奶均为3.8g。相比之下,在中国市场上常见的几款国外品牌纯牛奶,蛋白质含量最高不超过3.8g,绝大部分产品在3.3g-3.5g之间。可以说,伊利产品的蛋白质含量比国标高许多,同时优于绝大部分国外同类产品。

“可以客观的讨论牛奶的味道、营养标准,但是如果方向搞歪了,把客观讨论变成了主观情绪化的贴标签,比如遇到国产产品就骂、遇到进口产品就夸,那就有问题了,这样一来最终受害的一定是国内消费者”,有网友在知乎上愤慨的说。

美国气象学家J·马歇尔·谢博德在TED演讲中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正在被三种思维误区毁掉。其中一种就是确认偏误 ,就是人们总倾向于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已经相信的事情,选择性忽视那些就发生在眼前但是对自己想法不利的事情。

频繁唱衰国内乳制品的背后,更需要检视一些更为根本的东西,果真中国奶业发展不如国外?还是国人对产品不自信?

近些年来,国内乳企早已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比如伊利在欧洲进行科研创新,在新西兰开拓了优质奶源,在东南亚等努力拓展国际市场……而经过长期的耕耘,伊利初步实现了覆盖亚洲、大洋洲、欧洲和美洲的全球资源网络、全球研发网络和全球市场网络布局。放置在全球视野,中国乳企的发展与竞争阶段,完全可以与全球乳企试比高!

在全球化的今天,诚然,牛奶在日常消费中的普及度,以及标准背后含义的普及,中国乳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于更多人来说,在中国从乳业大国迈向乳业强国的关键时期,无疑更需要穿越迷雾,看到更大的中国乳业图景——这离不开每一个国人的支持与信心,更需要伊利、蒙牛等乳企的示范与恒心。

| 后记

2005年7月,在拿下奥运资格前夕,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斯·博格一行造访伊利考察中途不禁赞叹,“我真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企业,我们要选择的就是这个标准。”

15年过去,无论是业界津津乐道的质量管理“三条线”、让外国供应商惊叹的1000多项检验项目,还是“伊利即品质”的企业信条和“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这些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是伊利等中国乳企付出了最多心血的地方。

于更多人而言,拿着显微镜处处“挑刺”来敦促中国乳业不断奔涌向前,这是一件值得赞赏之事,但更要拿着望眼镜回望来路,穿越迷雾着眼前路。

8月5日19点,当呼和浩特开往北京的列车启动,回望过去48小时对于中国乳企的调研与观察,也许只是蜻蜓点水,但眼见耳听背后的新感受却不减分毫。再一次拿着显微镜与望眼镜看中国乳业:国产奶粉安全吗?中国的牛奶就是比国外的差吗?它有未来吗?种种疑虑在渐渐消散。

祝福中国乳业飞过所有冰川和暗礁,实现这个行业的所有梦想!

转载地址:https://blog.csdn.net/yidiancaijing/article/details/107909904 如侵犯您的版权,请留言回复原文章的地址,我们会给您删除此文章,给您带来不便请您谅解!

上一篇:拆解搜狗:AI护城河与生态进化论
下一篇:水井坊:“高端化”的尴尬与库存危机

发表评论

最新留言

留言是一种美德,欢迎回访!
[***.207.175.100]2024年04月16日 11时30分21秒